在线提示
您已免费阅读20分钟!
立即登录 立即充值

推荐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 分 类: 文化
  • 字 数: 0
  • 点击量: 2283
  • 作 者: (英)阿伦·布洛克
  • 开 本: 32
简介

是一部篇幅适中、深入浅出的西方思想史读本。作者以“人文主义”概念为核心,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进行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分为绪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和新世纪展望六个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跨越了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艺术史等诸多领域,具有集“博”与“精”于一身的特点。

作者

  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 1914-200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原副校长。曾以《希特勒:暴政研究》一书享誉史学界,以针对教育与民主问题的“布洛克报告”闻名英国政坛。因其在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杰出成就,他于1976年被英国皇室册封为终身贵族。

目录
摘要
  前  言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导读
  对于“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大多数读者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诸如“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之类的说法,另一方面也是拜教科书中所谓“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定说所赐。其实从学理上看,“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历史的层面上,它指的是肇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的西方思想传统,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人们重新发现,并从此为西方历代有识之士所发扬光大;而在逻辑的层面上,它指的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珍视态度,以及一种对人类的经验与理性的信任,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人文主义同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区别开来。
  本书的作者阿伦?布洛克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一生都浸染在牛津大学这一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环境里。正是这种独特的教育背景与人生体验,赋予了他以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笔调,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史进行推源溯流、条分缕析的良苦用心。而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无疑是他心中那份对西方思想传统继承与坚守的人文主义情结。诚然,这种强调文化传承的“守”的立场在当下难逃“文化保守主义”名义的指摘(正因如此,编者对书中的部分观点持保留意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这种对自己所要坚守的价值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对这一坚守进行论证的行为,本身就体现了现代学术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赞叹。
  作为一部篇幅适中的思想史著作,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跨越了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艺术史等诸多领域,具有集“博”与“精”于一身的特点。无论是精于一域的专家学者,还是爱好人文的普通读者,都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收获。与此同时,作者在学理层面上也持论严谨且颇具匠心,书中的一些观点与思路对我们理解西方现代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里,编者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对作者的立意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把握。
  首先,作者对“人文主义”的内涵采取了一种开放的视角:“人文主义不是一种思想流派或哲学学说,而是一种宽泛的倾向、一个思想与信念的维度,以及一场持续性的辩论”。例如在谈到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野问题时,作者一方面在原则上肯定了布克哈特以来将“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区别性特征的做法;而另一方面,他也对二者之间的历史连续性予以恢复,从而对所谓“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定说予以解构。这种处理方式看似有些自我矛盾,然而却正是作者的智慧所在。因为它既明确了“人文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同时也避免了落入历史决定论的窠臼,从而以一种去本质化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又如对于理性主义,作者一方面热情讴歌了它在人类思想解放事业上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对其逻辑自反性与历史局限性进行了反思:
  理性主义在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垄断之后,自己也逐渐沦为一种意识形态教条,从而也变得像宗教那样 ——既不允许别人对其理论前提进行质疑,也容不得异见的产生。
  从总体上看,作者在对人文主义传统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他并不是以一种说教的口吻向我们灌输人文主义“是什么”,而是在历时的维度上不断对这一传统的思想内涵进行关注与呈现,从而以一种循循善诱的开放式态度,引导我们对这段西方思想史的黄金时期进行认知与理解。
  其次,虽然“现代性”概念在作者写作本书时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然而从本质上看,这本《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实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主流现代性的思想“前传”。英国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曾经在四个层面上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政治层面——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
  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以及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
  社会层面——劳动与性别分工体系的形成;
  文化层面——宗教的衰落以及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尤其是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取向。
  在作者的行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本书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上述四个层面中的所有内容,其中尤其在“文化层面”上着墨最多。不仅如此,作者还别具匠心地在对以启蒙思想为主体,被马克斯?韦伯概括为“理性化”的主流现代性进行追溯的过程中,融入了另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那就是包括卢梭、德国浪漫派、英国浪漫主义、尼采,以及许多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和现代神学家在内的,对主流现代性持反思与批判态度的“反现代”思潮,从而有力地揭示了“现代性”内部的多重张力——理性与浪漫、科学与信仰、总体与差异……这种富于对话性的历史叙述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明确而又多元的维度,从而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参与当下的文化论争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的支持。
  第三,作者在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进行总体评价时,遵循着一种在普遍主义的基础上兼顾相对主义的价值理念。作为一位西方世界的文化精英,作者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责任感与自豪感溢于言表,而这种个人情感又因主流现代性产生、发展于西方这一历史事实而获得了一定的普适意义。虽然如此,作者却并没有倚仗这一点而将他的文化自豪感转化为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优越感;而是一方面恪守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对西方文明在历史上所走过的弯路进行了深入反思,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从而对西方文明以外的其他人类文明给予了关注的必要性:
  通往真理的道路不止一条,其他文明……所走出的道路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看待,并且需要努力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对其加以理解。即使我们无法接受让自己真实地生活于它们之中,或者由于其不容异见的狭隘性而使得我们被迫捍卫我们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尝试。
  这种对文化他者抱有“理解之同情”的心态,使得作者在坚守普适价值的基础上兼备相对主义的开阔视野,从而实现了文化本位与超越意识在一个更高层面上的统一。这种集执着与开明于一身的文化心态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一个同样拥有深厚人文主义传统的国度,我们应当如何在“西天取经”与“乡音难改”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摒弃“外来和尚会念经”式的文化虚无,另一方面也避免“老子先前阔多了”式的文化愚昧,从而实现以自己独特的胸怀来拥抱人类普适文明这一“美美与共”之境。
  本书的中文版首度问世于1997年,在当时为我国的西学译介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重新出版,我们在董乐山先生原有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译校与修订,并且对书中一些重要的人物与概念以边注的形式加以说明,对书中的引文也参照源文献的权威中译本进行了审订。冯友兰先生在论及学习哲学的意义时,曾经提出过“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的理念,这也正是我们此次出版《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立意所在。在人的主体性受到来自文化积习、工具理性和权威主义的多重压力的境遇下,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如同一泓清水,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文之光。

  “人文与社会译丛”编者


  免费试读
  一
  我在此次探索中所要遵循的首要,也是最明显的线索,就是对“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和“人文学”几个概念的历史进行一番回顾,这样就可以将我们直接引入古人的世界。然而这几个词的拉丁语词源humanitas一词,本身又可以追溯到一个更为古老的希腊观念。古代希腊人在创造了哲学、史学和戏剧以外,还创造了教育——至少是西方世界中的教育。而以paideia的形式出现的教育(该词源于希腊语中表示“儿童”的pais和paides,英语中的“儿科”pediatrics和“教育学”pedagogy等词也是源于这一词根)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逐渐系统化时,就已经有了一段历史。此时的教育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它在所辖的七门学科中对人类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这七门学科分别是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它们在几个世纪以后的中世纪最终为大学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其次,它产生了一种在没有书本的条件下进行教学与辩论的技术,它以语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确和论辩的熟练为基础。
  再次,它奠定了西方文明一个伟大的设想,即可以通过教育来对人的个性品德进行塑造。
  最后,培养优秀的人是它的宗旨,这其中就包括了影响力和领导才能这些从事公共事务的人所必备的品质。希腊人认为扮演这种社会角色是一个人之有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
  希腊及其诸城邦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与吞并,然而它的语言和教育理念却由此传播开来,进而在西起大西洋,东至中国边疆的广大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威望。此后,希腊人的paideia为罗马人接了过去,并且由西塞罗和昆体良在他们关于教育的论著中赋予其以经典的形式,此二人的题目都不约而同地与演讲术有关。
  同希腊人一样,罗马人由于缺少书籍、报纸和其他媒介,所有的公共事务都是在议会和法庭中面对面进行的,因而精通演讲术也就成为了获取权力的必要条件。然而具备这一技能却并不只是把话说得好听这么简单——罗马人认为演讲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其中包括对论点进行提取、表达与辩驳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一种人文学科领域的全方位教育。对于这种教育,希腊语叫做enkykliapaedeia,也就是英语中encyclopaedia (百科全书)一词的词源。西塞罗在拉丁语中为它找到了一个对应的词 ——humanitas(人性),他所依据的是希腊人的这一观念: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那些为人类与人性所独有的品质。
  这一源于希腊与罗马的传统,一直到十九世纪末都对西方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我本人在三十年代牛津大学的人文课程中所受到的教育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正是这些课程引导我通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原文学习古代世界的文学、历史和思想。然而,humanism一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文艺复兴时期都还没有出现,它是直到1808年才由一个叫做尼特哈麦的德国教育家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讨论中,用德语humanismus首创的,后来又由沃伊格特在1859年出版的《古代经典的复兴: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一书中首先用于描述文艺复兴时期——这比布克哈特著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还要早一年。
  如果说“人文主义”一词是后来才出现的,那么早在十五世纪末,意大利的学生们就开始用umanista(即英语中的humanist)一词来称呼教他们古典语文的老师——就像他们管教他们法律的老师叫legista一样。这些umanista所教授的科目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studiahumanitatis(即英语中的thehumanities),它在十五世纪时包括语法、修辞、历史、文学和道德哲学等一系列科目。学习它们需要阅读古典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包括古希腊文献的希腊语原文及其拉丁语译本,不过前者不是那么的普遍。这就是托马斯?莫尔和约翰?科莱特那些英国人所谓的“新学”,即古代经典的恢复与复兴。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艺复兴”同它关系十分密切,并由此而得名(Renaissance的意大利语原文Rinascimento即由表示“重新”的ri-和表示“出生”的nascere两部分构成——编者按)。而沃伊格特和布克哈特这些十九世纪历史学家的功绩,就是将“人文主义”一词用于在他们看来同古典复兴有关的新的态度与信念上,他们将其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书摘插画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图管申明


1、版主管理职责  

a、把握好本版的主题,策划组织本版面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会员的积极性;并及时把本版面活动帖置顶或者及时联络要求总版主、管理员总置顶; 

b、及时维护本版面正常秩序,如发现不良帖子,应立即作出适当处理 (不良帖例如:广告、恶意灌水、色情暴力、政治敏感话题、恶意攻击侮辱论坛会员等。   处理方式有:警告、编辑帖子、删除等,原则上一般不封ID。   *建议版主处理帖子之前提前对发帖人进行警示以免出现纠纷);  

c、给本版面优秀的帖子依据情况适当给予:加精、置顶、高亮、加分、加威望、加金钱、总称评分等鼓励;  

d、把不符合本版面主题的帖子转移到合适的版面; 

e、帮助会员解答发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f、协调其他版面版主,参与管理其它版面;协助管理员、总版主和其他版主工作;  

g、关注本网站社区热点话题,积极提出批评和建议,理智发言; 

h、及时理智地解决版面内出现的争论和纠纷,并加以正确引导,维护好版面的融洽气氛;  

2、区版主管理职责  

除以上版主职责外:  

a、协调所属版面版主,指导各个版面版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