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提示
您已免费阅读20分钟!
立即登录 立即充值

推荐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林肯 丘吉尔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林肯 丘吉尔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林肯 丘吉尔
  • 分 类: 名人传记
  • 字 数: 0
  • 点击量: 4348
  • 作 者: 孙海蛟
  • 开 本:
作者

摘要

《林肯 丘吉尔》对林肯、丘吉尔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 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前言/序言


时光在流逝,生命在燃烧。当我同理想和希冀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依依 惜别,即将步入厚重的中年时,一种“人生几何”的感喟时常萦绕于怀。 遥忆往昔贫寒的童真岁月,仍愿咀嚼那涩涩的酸楚中播撒出的永生不灭的 希望之火。 幼年的时候,家乡总共不过百种物品的“百货店”里,竞有一个柜台 是专门售书的。在这里,我发现了牛顿,知道了高尔基,认识了列宁,记 住了鲁迅。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事。放学回来,一位女同学悄悄地 对我说:“供销社来了一本好书,去看看!”我们一同跑到柜台前,一看 是《闪闪的红星》,价格是3角5分钱,这在当时是7个鸡蛋的价钱。我一连 三天,每天放学都要去看一看那本书,很怕被别人买走。第四天,我终于 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明了缘由。我怯生生地站在母亲面前,好长时间母亲 没有说话,母亲那慈爱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拿着3角5分钱,终 于如愿买回了那本书。“那一年,我7岁,听大人们说,闹革命了……”一 晃,20多年过去了,当我面对苍老的母亲时,仍会清晰地记得买书的情景 和书中的故事。 ,当我踏上生于斯、长于斯又阔别多年的故土时,先要找回的还 是少年的梦。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个供销社,房屋早已翻盖一新,店主 当然不再是戴着近视眼镜、眼睛一眨一眨的老师傅。除“大件”外,几乎 和城里的物品一样丰富,应有尽有。可柜台里再也找不到一本书。当我看 到读初一的侄子和读小学五年级的侄女的书架上,课外书几乎都是机器猫 、卡通之类时,喉咙里似乎有什么东西难以下咽,心里沉甸甸的。时代不 同了,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对象都在发生变化,社会改革和财富增长无疑 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没有恋旧癖,更无意美饰贫乏的年代。但当怀念起 童年少年时代那种难以忘怀的景象时,内心深处总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在走 向富裕的路途中还应弥补一些遗憾——强健精神的遗憾。 人无法生命的自然极限,但可以生命本身。人类正是通过他 们的创造将自己的文明史推向前进。当我驻足在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前, 分明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力量和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毫无差错却被 外公毒打;不是为了几枚铜板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在棺木上睡觉;为 了生生不灭的理想在阴暗的面包房里读书:这一幕幕情景仿佛伏尔加河畔 不屈的少年高尔基就站在我的面前,与苦难的命运抗争。出身贵族家庭却 自幼身残的拜伦,在高贵与卑贱的矛盾中让内心的苦楚升发出一种倔强、 刚毅和力量。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好教科书。当他们用心灵慢慢消受种种 不幸时,也在创造一种辉煌和永恒。“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 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可宝贵之时期也。”每一次记起陈独秀《 敬告青年》中的这几句话,都有一种催人奋发的鞭策力量。对于不再拥有 生命自然时段上的青少年时期的我,真想让心灵再走一番青少年的路:热 爱生命吧!因为生命是一次性“消费”;珍惜青春吧,让青春的亮点变成 一片光明,普照以后的所有生命里程。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辉煌和永恒 。他们的许许多多成功在青少年时代就奠定了基础,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就 怀有救国救民、立志创业的信念,这种信念强烈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名 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这 方面的材料也很缺乏。本书对名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 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 素,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番努力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精彩书摘

西进之路 “向西部去,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宽阔的河谷,有成 群的猎物,有拓荒者无尽的梦想……” 1776年,当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推翻大英帝国的统 治,向全世界宣读《独立宣言》的时候,被誉为“田园牧 歌式”的西进运动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拓荒者拖儿带女向 着西部荒原前进。 林肯的祖辈便是这拓荒者中的一员。1617年左右,林 肯家族从英格兰的诺福克移居到马萨诸塞州,随后的几代 人不断地迁移,到了弗吉尼亚州。林肯同名同姓的祖父亚 伯拉罕·林肯在独立战争期间担任弗吉尼亚州民兵上尉。 当时很多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德国和荷兰的移民纷 纷拥到弗吉尼亚,开垦谢南多亚河谷一片片肥沃的处女 地,亚伯拉罕·林肯便是这拓荒者中的一员。 亚伯拉罕·林肯共有三个儿子——莫迪凯、乔赛亚和 托马斯,两个女儿——玛丽和南希。多年来,一家人在谢 南多亚河谷辛勤地耕种着那一片210英亩的农场,过着安 静的生活。但是拓荒者们的足迹却在向更远的西部延伸。 亚伯拉罕·林肯的朋友们经常从肯塔基归来,向他诉说着 那里的情况:宽阔的河谷,遍地的青草,葱郁的树林,成 群的野兽。渐渐地,亚伯拉罕·林肯那颗不甘寂寞的心又 开始活动了。 1782年,亚伯拉罕·林肯卖掉了农场,带着妻子儿女, 沿着的“荒野之路”,穿过坎伯兰山口,往北再往西, 迁到了肯塔基州,全家在格林河畔住下,并申请购买2000 多英亩的土地。 随着日子天度过,托马斯·林肯长大了。他长着 一头乱蓬蓬的黑发,一双深灰色的大眼睛深邃发光;做起 事来有些慢,但却细致周到。托马斯·林肯在肯塔基各地 都住过,完全继承了他的祖辈拓荒者的传统:不甘寂寞, 渴望到新的环境一展身手。有时外出给人做工,并学会了 木匠手艺。十九岁那年,托马斯·林肯在肯塔基州民兵队 服兵役,二十四岁时在坎伯兰县当警察。丰富的经历铸就 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人们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他 的故事层出不穷,让人捧腹不已。1803年,托马斯·林肯 在父亲去世后再一次搬家,他花了118英镑的现款在哈丁 县城的伊丽莎白顿以北七英里的米尔河畔,购买了238英 亩的土地。 1806年6月12日,在华盛顿县比奇河附近的一个大 屋里,托马斯·林肯与露西·汉克斯的女儿——二十二 岁的南希·汉克斯结婚。这是汤姆(托马斯的爱称)一生 中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比奇河一带的大事,祝福的人 们纷纷而来,聚集在南希家里。盛大的筵席,通宵达旦的 音乐,欢快的人群,表达了拓荒者们诚挚的祝福。一对 新人在令人心醉的气氛中完成了结婚典礼。 现在,我们可以介绍一下南希·汉克斯了。实际上她 的姓是随母亲露西·汉克斯的,因为她是一个私生女。从 小时候起,南希就生活在一种特殊的气氛里,一家人只有 祖父、祖母、叔叔和姑妈(实际上是她的外祖父、外祖 母、舅舅及阿姨)。但是妈妈呢?爸爸呢?没有人告诉她。 后来,在大人的谈话里,她才隐隐约约知道她的妈妈是露 西·汉克斯,于是她盼望着那个叫露西·汉克斯的女人的到 来。终于有,露西来了,她热切地拥抱着小南希,可 是南希只是从她那含着泪水和母性光辉的眼神里感到异常 亲切,却不能叫她“妈妈”。南希亲爱的贝特西姑姑告 诉她,这个女人是她的“姑妈”。长大以后南希才知道, 她是私生女,露西旁边的那个男人不是她爸爸,因而露西 无法收养她。可当时,在她那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多少的 忧伤啊。南希那隐忍的性格、坚毅的本性也许在小时候就 已养成了。 在小南希十二岁那年,她遇到了一个令她难忘的人, 那就是汤姆·林肯,当时汤姆十八岁,长得健壮结实,虽 然不算太英俊,但却是那种惹人喜欢、让人乐于接近的一 个小伙子。这次相识改变了南希的生活,十年以后他们结 成了一对伴侣,对南希来说,大的幸福莫过于现在,她 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有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真正的家 了。对于汤姆来说,也可以在他父亲死后又有了一个亲近 的人,可以把他那流浪的本性收敛一下,过上一种幸福、 稳定的生活了。 
……





图管申明


1、版主管理职责  

a、把握好本版的主题,策划组织本版面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会员的积极性;并及时把本版面活动帖置顶或者及时联络要求总版主、管理员总置顶; 

b、及时维护本版面正常秩序,如发现不良帖子,应立即作出适当处理 (不良帖例如:广告、恶意灌水、色情暴力、政治敏感话题、恶意攻击侮辱论坛会员等。   处理方式有:警告、编辑帖子、删除等,原则上一般不封ID。   *建议版主处理帖子之前提前对发帖人进行警示以免出现纠纷);  

c、给本版面优秀的帖子依据情况适当给予:加精、置顶、高亮、加分、加威望、加金钱、总称评分等鼓励;  

d、把不符合本版面主题的帖子转移到合适的版面; 

e、帮助会员解答发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f、协调其他版面版主,参与管理其它版面;协助管理员、总版主和其他版主工作;  

g、关注本网站社区热点话题,积极提出批评和建议,理智发言; 

h、及时理智地解决版面内出现的争论和纠纷,并加以正确引导,维护好版面的融洽气氛;  

2、区版主管理职责  

除以上版主职责外:  

a、协调所属版面版主,指导各个版面版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