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文明史 > 萨非王朝【伊朗】(1501—1736)
萨非王朝【伊朗】(1501—1736) |
萨非王朝(1501-1736),是由波斯人建立的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
简介
萨非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王朝强盛时,疆域东起呼罗珊,西至幼发拉底河,北抵卡拉库姆沙漠与咸海,南达波斯湾与阿拉伯海,囊括伊朗全境,伊拉克大部,高加索部分地区,土库曼斯坦,阿富汗西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在阿巴斯一世时期,版图甚至远达库尔德斯坦与土耳其东部的迪亚巴克尔。
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波斯国教,自萨珊王朝之后首次完全统一了伊朗的东部与西部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
起源
萨非王朝起源于一个于14世纪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名为Safaviyeh的苏非教团,这个教团的创立者是萨非·阿尔-定,这个教团就是以他命名的。
萨非来自今天属于伊朗的阿尔达比勒,至今为止在该城里还保留有他的圣陵。由于蒙古的西侵,在今天伊朗西北和安那托利亚东部产生了一个政治真空,当地大乱,萨非所建立的教团的任务在于平息这些混乱。在15世纪里,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落这个教团得以乘机获得政治与军事力量。1447年教团的领袖将教团改变成一个试图获取伊朗统治权的什叶派运动。
建国
15世纪里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占领了整个安那托利亚,通过迫害什叶派他们试图稳定被占领地区。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禁止什叶派。1501年对奥斯曼帝国不满的阿塞拜疆和东安那托利亚民兵(由于他们使用红色的头巾被称为“红头”)与萨非教团联合占领了大不里士,推翻了当地白羊王朝突厥逊尼派君主。
当时的萨非教团主是一个15岁的少年伊斯迈尔一世。从父系来看他是萨非教团创始人萨非·阿尔-定的后代,而从母系来看他是白羊王朝创始人的外孙子。为了稳定政局他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后代。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他自称是萨珊王朝的后裔,称自己为沙阿。
随着大不里士的攻克萨非王朝开始了。1501年5月伊斯迈尔一世立大不里士为其首都,自称为阿塞拜疆沙阿,他继续向伊朗西北扩展他的领域。1502年他自称伊朗沙阿。此后他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消灭了白羊王朝的余党,并继续扩张:1503年他占领哈马丹、1504年设拉子和克尔曼、1507年纳杰夫和卡尔巴拉、1509年巴格达、1510年呼罗珊和希拉特。1511年乌兹别克人被逐到阿姆河以北,他们在那里占领了撒马尔罕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朝。在伊斯迈尔一世统治时期宫廷里使用的是阿塞拜疆语。
与此同时1507年没有海军的萨非王朝将霍尔木兹海峡上的岛屿失给了葡萄牙人。
1514年奥斯曼苏丹萨利姆一世突袭萨非王朝,萨非的军队被迫撤退。当时萨非军队使用刀剑和弓箭作为武器,而奥斯曼军队则装备有火枪和大炮。1514年8月23日在大不里士以西两军交锋,萨非军队大败,他们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虽然奥斯曼军队得以入驻大不里士,但是他们无法继续向波斯高地进兵追逐萨非军队,年冬他们被迫撤军。沙阿太美斯普一世和苏丹苏莱曼一世后来重演次戏。
立什叶派为国教
伊斯迈尔一世本人是什叶派,他下令什叶派为国教,违反者要被处死刑。他强迫所有地方人民转换他们的教派。逊尼派的神学者不是被杀就是逃亡。伊斯迈尔招募什叶派的宗教领袖,使用封地和钱财来收买他们的衷心,实际上是将他们转化为宗教贵族和政府的延伸。虽然萨非王朝本来来自于苏非主义,但是苏非主义也被禁。这是1171年法蒂玛王朝没落后什叶派第一次在伊斯兰国家里获得这样的地位。在此后数世纪中,这个宗教分歧即成为了伊朗内部的团结力量,也成为了逊尼派邻国进攻的借口。
伊朗成为一个封建神权国家:国内没有宗教与国家的区分,沙阿是神授的宗教与国家的领袖。帮助伊斯迈尔建立其王朝的“红头”首领们被立为省长。一开始沙阿对各省的统治是间接的,但是在16世纪里这些红头巩固了他们的力量,开始与沙阿争权。这些红头是伊朗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沙阿软弱的情况下他们就扩展他们的势力,甚至直接在沙阿的宫廷里施展阴谋(比如谋杀伊斯迈尔二世)。
由于大不里士多次被奥斯曼军队占领,伊斯迈尔一世于1548年将首都迁往内地的加兹温。后来阿拔斯一世将首都再次内迁至伊斯法罕,在古代波斯城市边上建造了一座新城。从这个时候开始伊朗开始恢复过去波斯的特色。最后萨非王朝建立了一个古老波斯帝国的继承民族王朝。
经济
伊朗位于当时正在发展的欧洲、伊斯兰中亚和印度之间,这个桥梁位置为它的经济带来了发展。16世纪里通向印度的丝绸之路再次复苏,这条路通过伊朗北部。阿拔斯一世还直接支持与欧洲的贸易。尤其英国和荷兰非常喜欢伊朗的地毯、丝绸和纺织品。其它出口品有马、羊毛、珍珠和在印度作为调味品的杏仁。主要进口品有硬币、纺织品、香料、金属、咖啡和糖。
文化
在萨非王朝的保护下文化得到发展。伊斯迈尔一世本人使用阿塞拜疆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写诗,太美斯普一世是一位画家,阿拔斯一世则认识到促进艺术对商业的好处——工艺品占伊朗出口的很大部分。
在这段时间里手工业如制瓦、陶瓷和纺织业得到发展,袖珍画、编书、装饰和书法获得巨大发展。16世纪里编织地毯从一个游牧民族和农民的副工业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工业,包括设计和生产的专业化。大不里士是这个工业的中心。
书法家和画家瑞沙·阿巴西使用传统的形式和材料,但将新的素材引入波斯绘画——半裸的妇女、青年、爱人。他的绘画和书法对萨非时期的艺术家有深刻的影响,这些艺术家被统称为“伊斯法罕学校”。17世纪与其它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接触为伊朗艺术家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接受了新的手法、透视和油画。太美斯普一世时期制作的史诗《列王纪》是绘画和书法的典范。
伊斯法罕是萨非王朝时期建筑的典范。阿拔斯一世1598年迁都后在这里建立了大量建筑物:帝国清真寺、王宫等等。
由于诗歌没有获得萨非王朝的支持,在这段时间里诗歌的发展停滞。卡扎尔体逐渐演化为一种华躁的格式,而其内容则受到了宗教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