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文明史 > 司马懿
司马懿 |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司马懿,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忌,司马懿在此关键问题上可能早就表示支持曹操,逐渐被接受重用。)
抗蜀北伐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对战诸葛亮。
司马懿保住陇西粮食,解了祁山之围,最终两军在相持中,蜀军粮草耗尽退兵。
对阵五丈原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预计诸葛亮第二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返。即使以后他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边。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我估计不经过三年,他是不会出兵的。”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遂渡渭背水扎营。”
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司马懿很认同,让郭淮屯兵北原。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魏军奋力回击。不久,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郭淮则认为,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的目标是阳遂。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城中早有防备,诸葛亮没能成功。
五月,十万吴军攻魏,配合蜀汉军作战,被满宠所拒。七月,魏明帝率兵亲征,吴军撤走。群臣认为司马懿正还在西边和诸葛亮重兵对峙,车驾可西幸长安,魏明帝则说:“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当时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笑说:“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平定辽东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
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魏明帝问他估计公孙渊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计。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次计。坐守襄平,那他就要当俘虏了。”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去世辞封
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早年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是好友,后司马懿诛曹爽,王凌心生不满,与侄子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还未行动,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来呢?”司马懿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主要成就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这些作为不但厚植了国力,也为日后统一华夏殿定基础。
历史评价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毛泽东:“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